美好乡村建设是我省当前“三农”工作的主抓手,也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。当前,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,还存在着布点、资金投入机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一些偏差,因此建议:
(一)要坚持规划先行。在规划编制时,要结合实际,不但要考虑建筑怎么摆布、风格怎么确定、环境怎么整治,还要考虑基础设施如何配套、公共服务如何完善。既要听取专家意见,也要尊重群众生产生活习惯。同时,还要将美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、特色农业、有机农业等结合起来。力争使每一个村庄都具有独特的产业支撑、良好的生态环境、优美的田园风貌、鲜明的地方特色、浓郁的乡土文化和农家风情。
(二)布点要因地制宜。各地农村的自然条件、经济基础、村庄规模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,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时,要立足实际,因地制宜,不能贪大求洋。不在规模上求大,而要在特色上求美。可先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、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落,把环境卫生治理好、把猪圈牛栏整修好、把房前屋后绿化好,再配套必要的公共服务、文化、体育、教育医疗等设施。
(三)要坚持群众主体。群众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,要积极深入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意义和相关政策,消除群众认识上的误区,调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在建设过程中,坚持尊重群众意愿,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村民理事会的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作用,引导群众自愿投入、主动建设,防止“替”群众决策。应努力推动形成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办、大家的事情大家管”的良好风气,做到规划制定群众参与、项目实施群众监督、资金使用群众清楚。
(四)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,实行以奖代补。按照“集中管理、分类申报、渠道不乱、用途不变、各记其功”的原则,加强涉农资金整合,重点整合农村危草房改造、库区移民后扶、扶贫开发、农业综合开发、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,做到先干先支持、大干大支持、不干不支持,实行以奖代补,重点补助村民无力承担的道路、桥梁、路灯、广场、池塘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。在多渠道整合资金的同时,要拓宽投资建设思路,逐步形成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,广泛动员吸纳企业和能人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。
(五)要健全美好乡村管理模式。坚持由群众自我管理的原则,引导群众自主自治,激发群众参与管理的热情,健全完善村级自治组织设置,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彻底改变重建设、轻管理的现象。